中国动漫基地:繁荣背后的荒凉
来源:财经时报 点击数:   录入时间:07-01-26 19:51:58  文章作者:

  《宝莲灯》取得了票房大捷,2400万的票房仅次于冯小刚的《不见不散》,在1999年排名第二,引起了轰动。“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做得还是比较粗糙、简单。在版权这一块,我们的影带发行不错,跟中图公司合作的音乐DVD发行也比较理想,但在其他的延伸产品方面,我们就没下多少精力了。”常希光说。

  他告诉记者,当时有文具公司买断了《宝莲灯》的人物形象。形象首先被放在学生练习簿的封面上,秋季一开学,这个公司就大赚了一笔,而美影获得的授权费只有几十万。随后,“宝莲灯”又被国内的鞋厂、灯具厂纷纷抢注。

  缺乏对延伸产品的开发,是目前国内动漫存在的一大问题。

  据记者了解,一些旨在开发中国动漫市场的境外机构,根本不靠片子本身赚钱,他们甚至向国内电视播出机构提供播出费用,而一旦播出了这些动画片,境外制作公司就会在中国动画市场上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一部《变形金刚》动画片就从中国玩具市场拿走46亿美元。

  “实际上,许多国家都对本国的动画产业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比如,有的世界动画强国至今为止未播出一部我国生产的动画片。”广电总局副总编辑、宣传管理司司长金德龙说,也正是因为这样,国家才会出台黄金时间不得播出境外动画片的规定。

  成人动画匮乏

  “好编剧、好导演、好原画是动画片取得成功的三个保障,而国内在三个方面都面临很困难,找不到好剧本,原画水平上不去,导演也出现了断层。”《宝莲灯》编剧王大为对《财经时报》记者说。

  王大为认为,目前国内好的原画作者不超过30个,而好的编剧更加奇缺。“剧本荒”已经成为中国动画电影最大的困扰,这直接导致了中国的动画电影在题材与艺术形象原创性方面的匮乏。

  “在电影业的计划经济体制内,动画片长期承担着儿童教育的任务。而事实上,动画的创作是最自由的,任何题材都可以拿来做,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可以,现代生活题材也可以,甚至莎士比亚的戏剧也可以做成中国化的动画。”常光希说。

  “少儿化”长期左右着国产动画的创作方向。“这种惯性思维是影响国产动画发展的一个认识误区。”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张松林说,“在国外动画的冲击下,如今很多国内动画界人士已经认识到,动画片不仅仅是拍给孩子看的,成人也应该成为目标观众群体。只不过要成为一种普遍共识还需要一个过程。”

  张松林认为,这种惯性首先体现在剧本的匮乏。大多数的动画剧本创作者总是立足给儿童写故事,塑造儿童喜欢的形象,而恰恰忽略了成人视角。

  对中国的动画人来说,以传统题材为底本做动画也一直是捷径。中国有很多神话、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对动画来说是取之不尽的资源。童话,《西游记》、《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等是神话,而美影新做的片子如《隋唐英雄传》、《大将军狄青》则是取材于历史。神话、历史题材原本是老少咸宜,但由于惯性思维的影响,都做成了少儿动画片。

  “成人动画的要求更高,太幼稚了,就没法吸引大人。”张松林说,“电影界当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前几年,北京电影学院也专门为动画开过编导班,只不过,办班也未必能马上培养出好编剧来。”编剧的问题只能说是现在已经意识到了,但要出人才还需假以时日。“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以来,两代日本人都是看动画和漫画长大的,动画片已成为当代日本生活的一部分,日本动画片有庞大的观众基础。”在王大为看来,正是把动画深入生活,才使日本动漫产业如此强劲。据有关方面估计,日本的动漫出口超过钢铁,其动漫基地年产值在90亿美元以上。

  动漫基地品牌化路径

  正是在日本动漫产业的推动下, 2004年,北京石景山的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开始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次年的9月,北京数字娱乐有限公司正式接管这个文化创意基地,开始了与国际接轨的运作模式。现在,已经有120多家企业入驻这个基地,而动漫产业的公司占到了其中的三分之一。

9 7 3 1 2 3 4 8 :


文章关键字动漫产业  动漫基地  文化创意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发送好友: 发送给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责任编辑:idtop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不要转载,或者授权我站独家播发的文章外,大家可以自由转载我站点的原创文章,但原作者和来自我站的链接必须保留(非我站原创的,按照原来自一节,自行链接)。文章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
Copyright © 2002-2012 Idtop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创卡通品牌授权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 020-86060952 电子邮箱: idtop2006@163.com QQ20660963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30794759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粤ICP备12063329号 技术支持: 搜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