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网络传播出现以后,不管在第一世界还是第二世界,这样的基本结构没有改变。但是:
1 .在第—世界,只有人际传播和部分组织传播中的传受双方会频繁而方便地互易其位,而在第二世界,几乎各类传播形态中传受双方都会频繁而方便地互易其位。这一点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尤为明显。网络上的大众传播正变得越来越个性化、人际传播化。大众传播的传方越来越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要求,直接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大众传播的受方越来越能就收到的信息迅速作出反愧发表意见,而这种反馈或意见,又能很快作为新的大众传播内容传向广大公众。
2 .在第一世界,信息通常由传方推向受方,而在第二世界更多的是受方根据自身的要求主动搜索、主动寻觅,传方的主动变为受方的主动,传方的推出 (push) 变为受方的索取 (pll) 。这种情况在第一世界并非没有,读者在书店寻觅所要的书籍、在报摊选购所要的报纸便是一种主动索取,但是网上检索则把这种行为经常化、广泛化了,人们打开互联网,就能自由浏览、搜索、选择,传方的主导性相对减弱,受方的主动性空前增强。
三、人类传播的基本符号没有改变,但是使用的方式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在数字化处理之后,人们依然凭借语言符号 ( 口语和文字 ) 、非语言符号 ( 图片、图像、各种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 ) 传递信息、表情达意,但是这种使用却达到了新的境界。
1 .在第一世界,不同的媒介使用的符号各有不同,报刊使用文字和图片,广播使用口语和音响,如此等等。而在第二世界,却是各种符号同时并举,各显其能。同样的信息素材,既有语言符号传递,也有非语言符号表达,还可以语、文、图、声、像并茂。而且通过网上链接,可以极为方便地由这种符号跳到那种符号,从而多侧面、多样化地传播信息、接收信息。
2 .当然,第一世界使用的某些非语言符号,如实物语言 ( 通过传递实物表意 ) 、触摸语言 ( 通过人体接触表意 ) ,看来难以在第二世界使用;而体态语言、服饰语言,随着图像传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倒是完全可以搬到网络上来的。另外,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人们已经并且还将创造出种种新的符号来。现在一些用键盘符号组成的:— ) 、:— ( 之类网上符号,也许就是新兴符号的萌芽。
四、人类传播的社会功能没有改变,但是它的两重性特点、双刃剑特征更加发展了。通常认为,人类传播具有认识环境的功能、协调行动的功能、文化教育的功能、调节精神的功能。这些功能历来都有正负两个方向:真实信息的传播有助于正确认识环境,虚假信息的传播会迷惑人们的视听;正确理念的传播能够形成有益社会的共同行动,邪恶观念的传播会导致有害社会的破坏性行动;先进思想、优秀文化的传播有助于历史进步,错误思想、腐朽文化的传播必然阻碍历史的前进;健康向上的娱乐内容会给人以鼓舞和精神升华,低级庸俗的娱乐内容会使人腐化堕落。网络传播由于它的种种传播优势,既可以极大地发扬传播活动的正功能,也可能产牛极大的负影响。谣言谎话、流言蜚语、好战言论、邪教宣传、种族歧视、色情诱惑等等有害信息,而今正在网络世界大行其道,这种传播的广泛性、渗透性、危害性已大大超过了传统的媒介和领域。在第二世界里如何弘扬正气、遏制歪风已成为进步人类面临的更加重要、更加艰巨的任务。
五、人类传播和社会的依存互动关系没有改变,但是传播活动受制于政治、经济、科技的程度和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科技的程度都在发展,呈现出双向加强的态势。
1 .网络传播的发展和普及,比起传统媒介来,更加需要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现代化的经济条件,而它本身又更加有力地推动着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今世界,国力强盛、经济发达、科技先进的国家,网络传播扩展十分迅速,而这又促使它们的综合国力、经济和科技突飞猛进;国力贫弱、经济和科技落后的国家情况则正好相反。于是,富国和贫国、强国和弱国彼此发展的不平衡状态进一步加剧,这正是上述双向加强态势的具体写照。不过,这种不平衡的态势也不是注定不可改变的。如果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得当,还是有可能突破这种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怪囤,获得跨跃式发展的机会的。
2 .至于网络传播同政治力量的互动关系,则又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状况。鉴于网络传播的强大影响力,各种政治力量和权势集团都在这个天地竟显身手,力图影响它,甚至左右它;认为第二世界是个没有集权势力的、十分平等、高度自由的传播世界,这是不现实的。但是网络天地的开放性、广泛性、交互性,确实使得它具有极强的抗操纵性能和反叛力量。于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第二世界里传播活动同政治活动的相生相克、相击相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真正的理论挑战所在
网络传播确实给传播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新的挑战。传播理论应该追随人类传播发展的步伐,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获得新突破,争取新发展。
人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当然是对网络传播的运行状况、特点、规律作出理论亡的概括。还要研究第二世界同第一世界的联系、区别、互动,研究第二世界出现后人类传播规律的延伸和发展。
但是网络传播的发展也该引起我们对以往传播研究的反思,正视以往传播研究的缺陷。
近年来,人们在“第四媒介”说法的影响下,把互联网络同传统的大众媒介左比右比,比出了许多不同之处,于是产生了种种田惑,认为大众传播理论应该作这样那样的修正和更新。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这里。笔者以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传统的传播理论过于侧重甚至局限于大众传播研究,用这样的理论占解释网络传播本来就是无法胜任的。因为网络世界里汇集了人类社会各种形态、各种样式的传播活动,和网络传播相对应的应该是更加宽阔、更加广义的传播理论和传播学,而不仅仅是较为狭义的大众传播理论和大众传播学。 |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
|
■发表评论 |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不要转载,或者授权我站独家播发的文章外,大家可以自由转载我站点的原创文章,但原作者和来自我站的链接必须保留(非我站原创的,按照原来自一节,自行链接)。文章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