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漫产业基地的下一步
来源:中漫网 点击数:   录入时间:07-11-15 09:40:55  文章作者:

 引言: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中国动漫行业在依靠动漫产业基地模式解决土地问题后,如何利用“基地”优势,迅速解决作品题材、商业回报模式等产业缺陷,是摆在整个行业面前的首要难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又与动漫产业基地如何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息息相关。
 
 最近两年来,“动漫产业基地”成为记者们比较喜欢把玩的词语,尤甚于那些本来需要配合宣传的原创作品本身。从最初的雾里看花,对照国外的一些肤浅知识和胡乱拼凑的数据,到反复强调打造产业基地和产业链,告诉读者行业蛋糕有多大,再到如今在国家政策推动下,持续关注行业,并质疑动漫基地和服务平台的发展模式。可以说,大众的眼光也越来越开始关注动漫行业的核心问题了。

  动漫产业基地是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呈现地域聚集效应的体现。目前中国动漫产业基地数量不少,且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各基地的功能也逐渐有所区分。针对中国动漫产业基地遍布各地,到处生根发芽之势,行业内高调宣传者有之,兴奋入驻者有之,忧心忡忡者有之,满腹怀疑者亦有之。那么,究竟如何看待处于行业风口浪尖上的“基地模式”?动漫基地的“产业聚集效应”如何才能实现呢?

  产业聚集效应何在

  动漫产业基地的核心离不开“产业”二字。直白点说,就是通过政府搭台,企业聚在一起,既可以互补合作,又能够形成竞争,从而在客观上促进作品及其形象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以及先进技术的普及。

  在目前的行业状况下,入驻基地的动漫企业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产业聚集效应呢?由于各地动漫产业发展状况和历史条件不一样,差异也比较大。很多基地通过免除房租等优惠政策,在一开始吸引来不少原创公司,当优惠期过后房租等问题再度浮上水面,企业由于成本考虑,选择了走人换地,到其他地方的新基地,享受新的优惠政策。这种做法客观上帮助一座座动漫产业园区快速上马、建设、入驻、生产。

  笔者以为,此种情况对行业的发展来说是一柄双刃剑。政府或者其他机构通过政策减免的费用或者提供的资金,在具体形式上,折算为入驻企业前期的房租等成本,但当他们搬家换地时又会产生很大的搬迁成本和交易成本,特别是主要人员的离职和人力的流动。这对于坚持品牌战略来说的本土动漫企业不能算是一件好事,何况也并没有省下多少钱。也就是说,那些资金或者政策性投入,实际上抵消了企业搬迁和交易的成本以及人才流动的缺口。而真正依靠外资的加工企业,由于已经运作了相当长的时间,利润和生产都很稳定,他们是不会考虑轻易更换地点,入驻新建产业基地的,除非是新组建的团队进行分公司运营,或者是彻底考虑降低成本,利用入驻基地部分优惠或者免除房租的政策,通过变相生产外单继续降低生产费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实际需要的中国原创动漫产业聚集效应,并没有在动漫产业基地的建设风潮中得以有效实现。

  “产业”与“市场”在某种意义上是同义词。因为只有为同一市场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才能构成同一个产业,而同一产业内的各个企业都是在同一市场上相互博弈、展开竞争并追求其最大化利润目标的。在西方产业经济学理论中,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产业就象人的生命一样是有周期的:在新生期,企业大多是全能企业,分工主要表现为企业的内部分工;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企业内部分工便会转化为社会分工,各专业化企业会独立承担再生产的某一环节;在衰落期,随着生产规模和市场的缩小,各再生产环节又重返“娘家”,社会分工又转化为企业内部分工。

  毫无疑问,无论是政策还是全球市场,动漫作为数字娱乐的表现形式,和游戏产业一样,一直是文化消费市场的热点。那些成功的行业聚集地域,一定是由于市场或者历史,出现了很多在市场上互补的公司和企业。这样缓和了直接竞争的激烈程度,促进了行业分工和产业互补。

  所以,搭建动漫产业基地,政府应该更关注行业分工和协作,促进互补,而不应满足于类似“免除第一年的房租”、或者“对于在央视、省级、卫视、卡通频道等地方播出的动画片予以财政补助”这样的优惠政策。这是因为,这些优惠政策虽然可以解决一些企业短期内的实际问题,然而文化市场的建设和产业链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更多制度性、长期性的措施来加以保证。比如,通过扶持一些有意向的玩具、服装、食品等具备下游产品生产和营销能力的生产企业入驻基地,建立常驻联合办公室,为内容企业寻找授权出口,也能促进产业链的有效整合。

  市场营销讲究水到渠成,引导市场的关键在于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机能(例如促进分工和产业互补),而不应让同类企业进行同质化竞争。这样是无法保持产业的地域聚集效应的,反而会极大挫伤入驻企业的积极性。下一步,深入了解整个行业产业链结构,扶持更多行业上游内容制造(卡通形象创作,漫画创作)和下游商品出口(图书、玩具、音响、食品、服饰授权生产和发行)的创作组、机构和企业直接或者间接进入基地,为动漫企业切实解决市场问题,应成为各动漫产业基地的主要目标。否则,大家一窝蜂扎进来盲目进行生产,只会加剧行业的同类、同质化恶性竞争。

  建设多样化平台是关键

  通过什么手段可以解决基地内企业同质化、缺乏上下游产业的问题,促进产业多元化聚集呢?那就是动漫产业基地多样化的平台建设。

  行业内比较流行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简单点理解,就是一种设备租赁模式。由于动画的生产过程比较复杂,对专业器材要求较高,特别是类似动作捕捉系统、录音及声效合成等大型软硬件集成系统。另外,那些影院级别的动画和特效,对3D渲染工作站图形处理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高。中国目前不少小型原创动画制作公司,捉襟见肘的财务状况使他们无力投资购买那些昂贵的设备,于是,由基地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入驻企业有偿或者无偿使用这些设备,似乎已经成了产业基地建设一个非明文规定的行业指标。

  但是,企业对于这些技术平台的应用效率并不乐观,事实上,这些服务平台基本上被本地的大公司在垄断使用。同时,创作型企业由于也要考虑隐秘性、安全性等问题,对基地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各项服务似乎并不买账。

  再来看看其他平台。比如人才平台,基地一般是在动漫专业展览或者大型人才招聘会上让大家集体出击引进专业人才。但此时每个企业还要自己派人,并不比各自为战轻松多少,还要考虑基地内各家企业同时正面竞争的问题。同时,由于行业本身特点,员工入职适应时间很长,人才双向选择过程比较复杂,这也为产业基地搭建人才平台增加了难度。此外也有产业基地考虑通过网站和网络系统,来搭建各种线上平台,比如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授权等下游连接型服务,这样可以有效弥补实体平台建设的弱势和不足。

  在动漫产业基地平台化的建设中,还可以看到以下两个显著特点,这大概也是产业基地平台服务构想完美,却难于实现的原因吧。

  一是本地化龙头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关系。客观来说,任何一个基地从建立到发展都要依靠一两个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采取类似的孵化模式吸引更多公司加盟。但是,现在很多动漫基地搭建的平台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有欠公平的,本地化有背景的大型公司可以享受到比其他企业更多的便利。大企业基本处于园区魁首的位置,类似技术平台、人才平台基本都是为他们考虑而设计的,小企业难于生存和发展,这在极大程度上制约了跨地区投资和发展的便利性。

  二是本地化标准与行业标准的矛盾。无论是纯粹软件方面,还是制作技术和标准方面,乃至管理手段等等,各地由于以各自的产业基地作为竞争的品牌和核心,难免会在这些标准上有所倾向。

  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市场绩效”是指产业运行的效率,是企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产业资源配置、技术进步和产业规模经济实现程度等方面所达到的状态,借此来判断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优劣。

  以实体基地为主导的标准化平台的出现,是产业本身自发整合的缺失,是国产动画作品和制作公司同质化生产、同质化竞争的客观折射。那些依靠平台完成的任务,其实本可以通过产业分工,委托给关联行业甚至产业内的专门企业通过各种有偿服务来进行。也就是说,中国动画行业无论在制作产品还是所关注的商业模式,甚至利润点,都是如此的相似,趋于同质化。动漫产业基地以平台为导向的服务不断完善解决了不少企业的入驻、下游拓展等后勤问题,却对围绕动画制作相关技术、市场服务的产业化进程无所助益,某些情况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为相关公司进入树立了壁垒,使产业自身拓展和整合的能力有所下降。

  人才与项目

  流动性不可忽视


  从2005年到2007年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国有40多个动漫基地相继诞生。而今,我们在动漫行业媒体或者专门的网站上,不断看到一座座动漫基地拔地而起,不仅有些浮想联翩,需要如何的内容建设和发行渠道以及衍生商品规划才能撑起这些动漫产业基地?

  一般来说,土地作为生产资料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作为生产建设的成本最高的一块,需要的经济博弈涉及范围相当之大。越是规模效应明显的生产基地,越依赖土地。同样,即便是以“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作为其主要特点的动漫生产也不例外。

  同一般的工厂生产相比,动漫文化核心价值创造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流水线厂房,而是照顾人才的区位优势明显的大面积的办公场所,其中既要设立分工明确的部门,又需要针对某一内容制作的团队协作。再加上音效制作、动作捕捉等设备,对公司的办公环境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相对于工厂的偏僻地域位置,动漫公司更看中其地理位置的繁华程度,因为毕竟要靠人才创意来撑起主要的产品创作。所以,动漫产业基地作为地方政府、地产经营方以及动漫制作公司博弈后的产物,不仅在政策层面会享受倾斜政策,在人才方面也会有其自身的工作人群和人力资本储备。

  随之而来的就是人才流动问题。当某个入驻动漫基地的企业出现经营困境的时候,有着丰富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的创作人才、市场人才,在这样一个动漫基地火速出现、产业高速发展的特殊时期,毫无例外会被别的地区挖走。在一个职业技能人才相对稀缺的行业内,这种现象会带来人才的不稳定性,并且这种迁移会有诱导性,从而带来更多的人才流动。

  某个动漫产业基地出现人才缺乏征兆的时候,只好继续在人才引进上想办法。由于此时恰逢行业起步阶段,正常的人才流动会促进其发展,并将技术、理念、渠道等进行合理化传播。然而情况却未必一定如此。

  首先,动漫产业基地具备地域聚集的特征,会将该基地周围变成行业的“真空地带”,并且如前文所述,“动漫产业基地”现有的运作和服务理念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行业分工与正常发展。最重要的一点是,高速流动的人才流会带走产品和项目。

  对照中国网络游戏发展最快的时期,那些人充其量是在几个公司之间流动,并且,由于游戏开发的系统性更为复杂,团队合作意识更强,“跳槽”更多的含义只是让项目变了个身份或者名称,团队进入另一家公司改头换面继续开发。所以,行业内称为“开发小组跳槽”,这种现象,即便在世界游戏行业内也是屡见不鲜。

  动漫行业的人才“跳槽”却呈现了另外一番局面。一般来说,如果主要制作人员或者市场人员离职,并且大家都是分别离职,团队的概念并不强烈。他们所参与制作的项目也会保留在原来的公司,并且陷入缺少制作人员的窘境。公司只好从新招聘人员,一切从头来起。不少好的策划就这样不断提出、又不断流产。

  在这个层面上,或许,在更加先进的无纸动画制作技术推广后,行业在人才流动方面会有很好的改善。但是,动画自动化生产技术的理念恰恰是个人分工与独立操作,并不需要相对集中的办公场所,这与“动漫产业基地”强调的聚集效应又形成了一定的抵触。

  相对于平台建设,人才流动问题的解决需要管理者更多的细心与耐心。


文章关键字动漫  产业  基地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发送好友: 发送给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责任编辑:scb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不要转载,或者授权我站独家播发的文章外,大家可以自由转载我站点的原创文章,但原作者和来自我站的链接必须保留(非我站原创的,按照原来自一节,自行链接)。文章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
Copyright © 2002-2012 Idtop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创卡通品牌授权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 020-86060952 电子邮箱: idtop2006@163.com QQ20660963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30794759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粤ICP备12063329号 技术支持: 搜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