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文化产业关键在降低维权成本
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数:   录入时间:08-10-13 11:34:13  文章作者:

    中国把文化当作产业发展,起步晚,满打满算,也不过10多年。最近政府说,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高瞻远瞩,意义深远。有政府的重视与推动,我相信将来中国文化产业前景一定可观。短期内,若说追上先进之邦有困难,那么长期看,不应是天方夜谭。国人当自强。时不我待,关键就看政府如何出招。

    经济学说,需求引导供给。既然市场对物质产品与文化产品有等量的需求,可为何文化产业会落后于工业呢?孟晓驷博士有过解释,她认为症结在文化产品的维权成本要高于工业品,由于维权成本高,所以多数企业宁肯投资工业而不投资文化产业。若此说成立,那么进一步的推理是,发展文化产业关键在降低维权成本。

    我赞成孟博士的观点,让我们先看两个现象:第一个现象,世界上所有国家,文化产业起步通常都晚于工业,为什么?从维权的角度看,是由于工业产权保护立法要比文化产权保护立法早。就我所知,人类第一部工业专利法,1474年诞生在威尼斯;而关于文化产权的法律,最早则是1709年英国颁布的《安娜法令》。相比之下,文化产权保护立法落后了不止200年。

    第二个现象,中国的文化产业为何落后于西方国家?我的答案,是中国的文化产权立法晚于西方。1910年,清政府才颁布《大清著作权律》,比英国整整迟了200年。比西方国家共同缔结的《保护文学艺术作品泊尔尼公约》也晚了数十年。而新中国的第一部《著作权法》,1990年通过,次年才实施,这样算,比《泊尔尼公约》又晚了百余年。

    当然,立法早晚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而且更重要的,是文化产权维护会有更高的成本。以英国为例,《安娜法令》1709年问世,而之后相当长的时间,文化产业仍悄无声息,只是到了上世纪70年代才异军突起。何以如此?想来想去,我认为孟晓驷博士的观点对,是文化产品的特点导致文化产权的维权成本高于工业。可从三方面看:

    首先,工业品的消费具有排他性,而文化产品的消费却不排他。比如一只水杯,我买下来就只能归我享用(支配);文化产品不同,比如音乐光碟,消费者买得的只是文化载体,不是文化产品,产品是碟里的音乐。一支曲子可无限制复制,你可以听,我也可以听,我听不妨碍你听,所以消费没有排他性。

    其次,由上点决定,由于文化产品消费不排他,而消费者购买的只是文化载体,而非文化产品本身,那么复制载体的成本,必会大大低于文化产品的成本。

    再次,由以上两点决定,维护文化产品的成本会高于工业。仿制一只普通水杯,成本与原生产成本相若;且一只水杯被盗,侵权者也仅一人;而仿冒文化产品,因为成本低,以小搏大,侵权者往往是千家万户。早20年,邓丽君的歌曲盒带,私自翻录者应不计其数吧?由此看,打击文化侵权的成本怎能会不高于工业呢?

    中国文化产业刚起步,政府若有意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我以为头等的大事也是维权,不仅要有法可依,关键在执法要严,对文化侵权行为,要重拳打击;同时,政府还应有适当投入,扶持文化企业用高科技维权。



文章关键字文化产业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发送好友: 发送给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责任编辑:scb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不要转载,或者授权我站独家播发的文章外,大家可以自由转载我站点的原创文章,但原作者和来自我站的链接必须保留(非我站原创的,按照原来自一节,自行链接)。文章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
Copyright © 2002-2012 Idtop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创卡通品牌授权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 020-86060952 电子邮箱: idtop2006@163.com QQ20660963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30794759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粤ICP备12063329号 技术支持: 搜索天下